查看原文
其他

《李焕英》,中国式母亲的悲剧

闵思嘉 闵思嘉 2022-04-25
《你好,李焕英》有一些不足,这不妨碍它是动人的,也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电影。(不足后面会谈)

但是这种动人和诚意都有一些“前提”。
 
那就是,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,观众需要代入自己的私人前史,以及补充戏外,导演/演员贾玲的个人经历与电影作品间的关系。
 
是的,《你好,李焕英》不是一部独立成片的电影,它是要高度和观众,尤其是中国观众的私人家庭共情体验,绑定的电影。
 
这种共情体验,就是“中国式母亲”。
 
电影的剧情说的是,从小到大都没有让母亲省过心的贾晓玲,在母亲李焕英出车祸后,穿越到了母亲的少女时代。为了让李焕英有更好的未来,贾晓玲想要帮她改变命运,跟另一个男人在一起。但后来李焕英还是选择了原来的路,因为她还想和贾晓玲做母女。

 
这部电影一开始打动很多人的点,是片中的贾晓玲说的一句话:我总以为我妈是个中年妇女,却忘了她还有少女的时候。
 
“母亲原来也有少女的时候”,这句话就是《李焕英》爆款的关键,它击中了很大一部分人对母亲的感受。
 
这种感受立体而复杂地存在于时间维度上。
 
在现在的维度里,我们就像出车祸以前的贾玲一样,觉得母亲是个中年妇女,她很爱这个家,为家庭和孩子付出一切,这种付出式的爱对于孩子一辈来说有时候甚至有点烦。
 
在未来的维度里,我们就像电影中大部分时间里的贾玲一样,因为一些意外,而“失去”了母亲,所以想要弥补遗憾。
 
在过去的维度里,我们则未曾参与过母亲的生活,当然也才会在穿越之后,才醒悟过来母亲还有少女的时代。
 
我们不够理解母亲,所以在发现她也年轻过的时候,才会说“原来”。
 
我们不够参与母亲的生活,才会在来不及进入的时候,说“遗憾”。

 
说来也很有意思,“不理解”和“遗憾”这两个词,总是没那么正面的,至少在人际关系中它会带来一些不正面的结果,但是这两件事,却可以特别理所当然、不计较后果地发生在家人身上。
 
因为在中国式家庭中,长辈尤其是母亲,就是站在“无原则付出”的一方的,除了母亲的身份外,她们其他的身份多数隐形,她们其他人格的需求也被要求后退。
 
所以《李焕英》的成功必须要放在现实中,我们对于母亲的态度下来看。

 现实的妈妈更接近这样

来说说不足。

我在看片的时候,有种强烈的感觉是,导演贾玲和演员贾玲,在打架。
 
片中的很多地方,明显需要电影语法来传达情感,但是好像“导演贾玲”并不知道怎么在镜头上去强化这种力量。

于是,电影给观众的还是很小品化、很舞台化的影像,像是在车祸时,只有车轮碾过水洼的慢镜头,最后真相揭开时,也只有回忆片段和哭泣的穿插。
 
于是很多时候,“演员贾玲”都在用自己的表演,来填补“导演贾玲”留下的空白,比如对补丁的猛然醒悟,比如最后的奔跑与泪水。
 
在这一点上,张小斐的表演是做得比较好的,回头去看会觉得她很多时候对贾玲的笑都意味深长,有解读空间。

但这是“演员张小斐”基于自己已知反转会发生做出的表演判断,“导演贾玲”却没能在影片的影像上,给出更多的伏笔和草蛇灰线。

 
这和导演有意识安排、带领着演员去完成自己的作品,是不太一样的,在《李焕英》里,很多时候,你都会觉得是“演员贾玲”,在主导着电影的情感流动。
 
于是这就导致这部电影出现了很多“空缺”的地方,尤其是在最后的反转出现后,前半段铺垫的细节,在镜头上留下的线索太过有限,只能靠后面补充的母亲视角的镜头来圆完整个叙事线。

舞台下的眼泪,电视机旁的交谈,排球时刻的努力,都是依靠最后的几分钟来匆匆补全,很是力不从心。

这对这样一部最后靠叙事结构来抛出大包袱的电影来说,是挺吃亏的。

 
我在看电影的时候还数次想起前年大火的春节短片《啥是佩奇》,本质上来说,我们对于《啥是佩奇》的感动,和对《李焕英》的感动很相似。
 
当我们看到爷爷费尽心思为孙子寻找佩奇,把鼓风机佩奇和土特产一起带到城里过年时,我们会感动。
 
但在现实中,我们可能只会和短片里的儿子一样,对爷爷的节日仪式不以为然。

 
当母亲为我们的生活上下奔走,为家庭付出一切,成为中年妇女,把你的破洞牛仔裤缝上时,我们会因为电影“穿越弥补”的设定流下眼泪。
 
但在现实中,我们可能只会像贾晓玲对八十年代的叔叔那样翻个白眼,告诉母亲这才是潮流。
 
我们看完片子后希望自己成为穿越后的贾玲,但在现实生活,大多数人都是另一个贾玲,或者在努力在靠近穿越版贾玲的贾玲吧。

为电影而感动的我们,和现实里的我们,是两个我们啊。

 
如果我们用情感来分类电影,有的电影,是可以独立于观众的个人情感体验之外的,比如一些高概念的科幻片、犯罪片。
 
有一类电影,则需要懂得驾驭、利用、暂借观众的个人情感体验,《李焕英》就是后者的典型。
 
我们在走进电影院的时候,其实就已经带上了我们对母亲和家庭的情感记忆,这个角度上来说,《李焕英》就已经拥有了自己最大的主场优势。
 
我们对母亲的理解、厌烦、想念、不解,全都会在观影过程中,投射到年轻的李焕英身上。

那是无数个隐形的母亲的过去,在这些喜剧和哭点的背后,是一代代母亲为家庭奉献,削弱自己的女性特质,为孩子付出所有,所铺下的情感基础。
 
这真是微妙又令人感慨,我们看《李焕英》的笑与泪,都是建立在某种中国家庭生态上的,它的喜剧、悲剧和戏剧性,也要放到这样的文化生态下才得以成立。
 
所以,我们对《李焕英》的共情,倒不如说,是我们对中国式母亲的共情和同情。
 
所以它,其实蛮悲剧的。


PS:最近公众号打乱了推送时间,喜欢我可以点个“在看”,或者关注并星标我,这样就不会错过推送啦~

关注我一把





永远的春晚女神,赵丽蓉老师
批评马金瑜太容易,别落入这样粗暴的陷阱
杨丽萍的节目被春晚拿掉,是件好事
因为毛晓彤,女明星们终于不用再写原谅小作文
这些明星都是樊胜美
对着彩礼谈独立女性,简直何不食肉糜
郑爽+华晨宇,有钱并不能自动获得父母属性
《浪姐2》:女明星的乘风破浪,就是翻红吗?
从郑爽看代孕业:被家暴逼做孕母,早产儿是废弃物
那些男孩,都在抖音快手上被恋童癖盯着看
姚安娜会发现,当明星比当学霸难多了
《流金岁月》说明,我们的影视剧不允许女性有欲望
即便是章子怡,演技也没法弥补年龄
快手上的恋童癖们
易烊千玺:学习怕死
杨笠被举报,说明被激怒的男人不懂喜剧
25岁欠120万,被网贷“网住”的年轻人
《拆弹专家2》说:毁灭吧!香港
童话大王郑渊洁,最开始是想当掏粪工人和诗人的
油腻虽可耻但有用
被盯上的女人:拐活的1万,杀死配阴婚10万
因为丁真,直男的世界观崩塌了
海南岛,今年国内最差电影节
李现和陈立农卖腐,卖不过肖战×王一博
香港导演脾气大,是一种文化
说什么“演员请就位”,明明是资本挖好的坑
《一秒种》,究竟删了几秒钟?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